清水口岸经济区作为越南北部重要的边境贸易枢纽,自2015年设立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。按照政府制定的总体规划,该经济区规划边界线长达26公里,总面积达28781公顷,定位为连接中国云南与越北地区及东盟各国的重要经贸门户。截至2025年6月,经济区已累计完成约6000亿越南盾的基础设施投资,涵盖场地清理、道路建设、电力供应及功能性建筑等工程,初步形成了支撑贸易活动的硬件框架。
当前正在推进的两大重点工程——跨部门联合检查站和2号国道至那拉边境贸易区公路建设,总投资规模达数千亿越南盾,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口岸的通关效率与物流承载能力。河江经济区管委会主任黄亚政表示,这些系统性基建投资使口岸日均集装箱卡车通行能力提升至200辆次,较初期增长近三倍。电子口岸系统的全面上线进一步优化了通关流程,实现了进出口手续全流程线上办理,单证处理效率提升60%,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。
在招商引资方面,经济区已吸引40余个投资项目入驻,注册资本总额1.22万亿越南盾,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和进出口服务领域。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3.12亿美元,同比增长132%,通关车辆近7000辆次,上缴税收1450亿越南盾,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然而,项目结构仍以小型仓储服务为主,缺乏具有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型产业项目,高附加值产业布局亟待加强。
制约经济区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,规划中1600-1800公顷功能区用地和550公顷储备土地因资金短缺开发滞后;二是交通网络单一,目前仅靠2号国道连接河内,狭窄的路况难以满足大型物流需求;三是政策激励不足,土地、金融和税收等配套措施尚未形成体系化优势。为突破这些制约,地方政府正着力推进宣光-河江高速公路和芦河大桥建设,预计2025年竣工后将形成更高效的物流通道。同时实施的分区规划将释放更多土地资源,为引进高附加值项目创造空间。
在政策层面,河江省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招商引资政策,着力营造透明开放的投资环境。针对进出口协会运作低效的问题,海关部门计划强化其作为中越企业信息交流平台的功能,帮助国内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。长远来看,清水口岸经济区将按照"三步走"发展策略,在2025-2030年间逐步完善交通网络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、建成生态智慧口岸,实现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的转型升级。
随着中越经贸合作不断深化,清水口岸经济区依托其区位优势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,有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。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:如何平衡基建投入与产出周期,如何协调传统仓储与高端制造等新业态的发展,以及如何加强跨境政策协同与本地执行力的匹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