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商务部强调 “深化贸易合作、提升通关便利化” 的政策导向下,地处滇西边境的保山市以 8.7 亿元智慧口岸建设项目,为沿边开放提质增效提供了生动实践。这座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城市,通过技术赋能、模式创新与政策落地的三重突破,将智慧口岸打造为激活边境贸易的 “数字引擎”,不仅印证了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,更成为商务部稳外贸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。
智慧口岸的核心突破,在于以技术重构通关流程,让 “数据跑路” 替代 “企业跑腿”。保山市聚焦口岸效率瓶颈,在腾冲猴桥口岸打造 “1+4+N 应用” 智慧体系 —— 以口岸数据枢纽中心为核心,联动通关便利化、政务管理、公共服务、基础管理四大应用体系,构建起全链条数字化监管服务网络。通过配置 CT 型快速行李检查系统、智慧卫检通道等尖端设备,实现人员 5 秒过卫检、30 秒完成行李查验的 “保山速度”,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超 80%。如今,保山市已实现口岸智能化改造覆盖率 100%,从货物申报到查验放行的全流程均实现数字化管控,这种技术升级与商务部 “释放政策效能” 中 “提升通关便利化” 的要求高度契合,为外贸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。
政策创新的深度落地,让智慧口岸的红利直达市场主体。保山市将商务部 “优化涉企服务” 的部署转化为具体举措:推行 “提前申报”“两步申报” 通关模式,为缅甸进口的鲜活水果、蔬菜开辟 “属地查检绿色通道”,提供 “7×24 小时” 预约通关服务;对大宗进口金属矿产品实行 “先放后检”,确保货物 “零等待” 通关。在成本管控上,严格执行进出口收费公示制度,清单外 “零收费” 政策直接降低企业合规成本,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服务,与商务部 “推动涉企政策直达快享” 的工作方向一脉相承。政策与技术的协同发力,推动保山外贸逆势增长 —— 今年上半年,全市外贸总量跃居云南省第 5 位,用数据印证了 “政策效能释放 + 技术创新赋能” 的双重价值。
智慧口岸的辐射效应,更体现在对沿边产业生态的重塑与民生福祉的提升上。借助 “互联网 + 边民互市” 模式,保山市搭建线上申报与结算平台,让边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跨境贸易操作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边民互市贸易额达 8.75 亿元,边民直接收益 585.2 万元,同时带动落地加工产值 7.01 亿元。这种 “境外采购 + 边民互市 + 落地加工” 的产业链模式,与云南全省推动边境贸易从 “通道” 向 “枢纽” 转型的战略同频共振 —— 腾冲猴桥口岸引入企业将缅甸进口的万寿菊颗粒加工为叶黄素,河口口岸实现越南鲜椰 24 小时制成椰汁,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率已达 65%。智慧口岸不仅打通了贸易通道,更培育出特色产业集群,让沿边群众从开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,实现了 “外贸增长” 与 “民生改善” 的双赢。
从全国视角看,保山智慧口岸建设是中国沿边开放升级的缩影。正如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的,深化贸易合作需 “提升自贸协定开放水平、发挥开放平台作用”,保山市通过智慧口岸建设,既融入了云南 “1+3+4+N” 口岸体系,更成为中缅贸易的重要枢纽,与中老铁路、磨憨口岸等形成联动,共同构建起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物流网络。这种 “单点突破带动全域联动” 的发展路径,为其他沿边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:以技术升级夯实硬件基础,以政策创新优化软件环境,以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条。
当前,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,保山 8.7 亿元智慧口岸建设项目的成效,生动诠释了商务部稳外贸政策的实践力量。从 5 秒通关的效率提升,到 8.75 亿元的边贸增长,再到 7.01 亿元的加工产值,每一组数据都彰显着智慧口岸对沿边开放的赋能作用。随着更多稳外贸政策的落地实施,相信以保山为代表的沿边城市,将继续以数字化、智能化为抓手,在 “一带一路” 建设中书写更精彩的开放篇章,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。